【做工的人】特別卻矛盾,自卑與自負的工匠日常

2023.10.11
文、攝 /江鳴謙


  在工地,比起一般師傅的平均年齡,我算是非常年輕的工匠;但在16年前,比起一般剛入行的人,我卻是年紀很大很大才進入產業的學徒。2007年當時,學歷還沒徹底虛化、社會還沒嘗到營造斷層缺工的嚴重後果。

  細數這些年來實際接觸過的同行與師兄弟們,會來做工的原因不外乎只有兩種,一是因為家裡本來就在做工程事業,希望或者要求孩子回來承接;第二個原因則更常見,只因為學業成績不好,也因為符合做工不需要學歷,選擇了大家口中說的「起碼擁有一技之長」。  所以過去一般工匠的入行年紀,大概在沒有繼續升學的16歲、或趁早退伍的18歲之間。但我不同,讀了高中大學還接著當了三年半的志願役,最後才在27歲那年入行,算起來,足足比其他人晚了十年才開始在這條工匠之路上起步。比較特別的是,我入行不是因為上面兩種原因,而是因為個人興趣。

  雖然不必面對自我的哀怨與家人的壓迫,但因為工業傳產的封閉,導致了我想尋求做木工的機會,但連一點門路都沒有:我既不夠年輕,也沒有親戚在北部做師傅。在那個手機還沒有這麼進步、社群資訊還不如現在豐富的時代,即便在網路上的討論版,盡力尋找資源詢問,但收到的回覆不外乎是潑冷水或訕笑嘲諷。遍尋不到資訊,我只好騎著摩托車到街上晃,往有工程敲打聲的地方亂闖,經過幾次詢問無功而返,最後才在家人的建議下,尋求建材行幫助,才真正進入了完全陌生的傳統裝修產業。

▼在卯澳跟幾個五六十歲的大哥一起施工,他們有點得意地分享自己在一行算是很年輕的工班。

27歲的木工學徒
  去應徵的時候,我的老闆非常訝異一個大學生幹嘛跑來學木工?哪怕是當老闆的他或在這門行業裡的每個人,多半是因為在競爭不過讀書人的主流社會情境下,才走上做工的路。對比於學歷,學習並擁有專業技術是他們可以掌握的生存武器;但一個大學生,顯然有坐在辦公室的選擇,何況進工地不需文憑,既然想做工為什麼不從國中畢業就進入業界?

  對我來說,無論是選擇科系、從事軍旅、或選擇就業,都是自然而然的發展與決定,打從心底不曾想過哪裡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然而,實際經歷入行的生活與相處之後,慢慢體會發現到我與其他人的距離確實存在。不僅是彼此年紀差異,更因為我們的生命經歷並不相同,彼此累積的見聞與思考的習慣,的確在許多地方與其他大部分同行並不相似。

▼那年28歲,剛入行第二年的阿彥

賺很多錢卻還是期待孩子把書讀好的工匠們
  首先,我觀察到工匠特有的自卑與自負。
  「自卑」除了源自於不善讀書,受老師打罵與否定的兒時回憶,此外不少師傅也會怨嘆家中資源不足,才讓他們不得不迫於生存,年紀輕輕就進入工地,沒能如同其他同齡的孩子,在教育體制內完成該有的學業,或進一步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然而,比對社會藍白領的一般收入狀況,工匠們心裡也明白,他們的收入比起上班族高出不少,依照目前工業產業的薪資水準,若是擔任到師傅等級以上,做十天的工資便等同於辦公室一個月的薪水。

  因此,工匠「自負」的性格,特別會外顯在領薪水的那天:拿著厚厚的現金袋,展現他們很會賺錢出手闊綽的姿態。尤其是領班這種具有高收入且需要號召力的人物,特別喜歡在發薪水的日子主動請客,一邊邀大家吃飯,一邊說「儘管點儘管吃,整桌都算我的」,替他們設想到家庭的負擔跟領薪前的捉襟見肘,那樣的慷慨實在有些不智,但我想那一定具有很強大的證明及補償意義,能夠充分彰顯他們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這個行為的熱度,連到水果攤也不放過展現的機會:某任師傅曾隨意挑起一顆五百元的進口水果,用衣角稍微擦拭兩下啃著、一邊鼓勵我加速認真的學習,好在未來賺更多的錢「做工好好做,勝過於讀書沒出路」師傅充滿自豪的眼神這麼盯著我說。

  另一方面,我似乎感覺到那是對我們自己既來之則安之、天無絕人之路的慰勉與嘉許。因為他們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會說:「我賺錢讓你好好讀書你不珍惜,難道以後也要像我這樣來做工,在這樣子的環境裡面拼命嗎?」

  我認識太多白手起家、用雙手打拼起事業的老闆,都將自己賺得的錢、建立的人脈,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在提升孩子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完整、優質的教育資源,好讓孩子的學業成績提高,以免走上自己在工地做工的路。這個現象到目前大部分還是存在的,在日常裡顯現著他們的自卑與自負,非常特別與矛盾。

▼師傅們的一天

會講英文的做工人
  工業界以外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我們?我想起早期在一個工地經歷的事件,特別適合拿來舉例。某年我們在西門町獅子林大樓那邊施工,做著騎樓的天花板工程,騎樓外正好有位知名連鎖健身房的員工,外表看起來和當時的我年紀差不多,正在發送新開幕傳單。我觀察到他並不是無差別的派發給每個經過的人,他滿認真的挑選外表與年齡,評斷可能更有機會參加課程或入會的人,吸引並說服他們加入健身房。

  發著發著,我恰好從工作梯下來,彼此相望了一下,我想他心裡應該也明白,每天勞動的人基本不會積極去健身房,但既然對到眼了,我們雙方還是帶著姑且的氣氛交接過傳單。然後我轉過頭去,準備重新爬上工作梯,他看著我的背影,對著我念出「workaholic」這個寫在我的t-shirt背上明顯的單字。我也不自覺重唸了一次「對,workaholic」,他很驚訝地脫口而出「你會英文喔?」,我忍不住笑了出來。他的刻板印象其實也不是錯的,在十六年前的臺灣工地,真的沒有幾個工人認得英文,我不覺得這是歧視,甚至在當代還是普遍的現象「我們實在不需要英文聽說讀寫的技能。」

  除了這次讓人深刻的街頭互動,還有在後來交手的業主或設計師,遇到我也都會表現出「你好像有點太斯文,有點奇怪」的反應和追問,更進一步知道我擁有大學經歷,他們的疑惑和我過往遇到的老闆跟師傅們則如出一徹「那幹嘛來做木工?」也反映著做工是社會普遍認知上的次等選擇,如果有機會,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讀好書、上好學校,就像傳統的期待,醫師、律師或起碼當個會計師,但沒有「技師」這個頭銜,「工人」才是大家的認知。

▼木工師應該也能稱作一種師吧!

不再是次等選擇的做工人
  這幾年,很多人對我的認識與理解,都是工匠議題的傳教士,或是翻轉工人印象的倡議者。回想起來,我這個人從小價值觀就和社會大眾不太一樣,一點都不主流,可以說是比較獨立自主。從小在學校,我並不特別羨慕成績好的同學,即便他們能夠受到老師的讚美與偏愛。反而更羨慕每一個各自有才華的同學:有能夠揮灑出精美創作的小畫家,或是跑步很快的田徑選手,跟各種其他特殊技能,像是游泳校隊、圍棋拿到冠軍,那些專長都是我無法模仿而且達到的領域,讓我好奇又崇拜。

  可能從小叛逆,所以相對沒有太理會大眾多數投票累積出來的文化及價值觀。但可能也唯有我這種人,才能夠漫不在乎的,去重新質疑大家的公認的結果。

  所以我後來喊出「做工是一件很帥的事情」這句口號,這個標題看似很中二(中二:國中二年級,一種容易在青春期產生的特有思想、行動、價值觀。現在主要指保有較強烈的自我意識。)很熱血,也確實提醒號召了自己產業內的人重新思考。然而我心裡面是最明白的,口號就是口號,大聲宣告一個未來的憧憬、振奮自己去追求一個還沒發生的現象。就像現在沒有人會去喊「唱饒舌是一件很帥的事情」、「刺青是一件很帥的事情」一樣。

  我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與見解,提出業界與社會都應該要面對的工匠轉型之必要,存於業界的我自己與每一個工匠,都應該擁有對產業環境提升的期待,並投身改變文化的一員。

      當然,我是從心底覺得擁有做工技術的特殊能力真的帥,也認為每一個我認識、合作的工匠都很了不起,該被看見與尊重,也更期待社會大眾從外界角度了解並肯定工匠職人的工作與價值。我真摯地想在未來,看見與經歷每一種職業類別間,彼此更為平等,改變人們對特定職業的嚮往、或特別不嚮往,做工再也不該是次要的選擇,而是主動感受自己是否適才適性之下所做的決定。

▼我的團隊平均年紀在工業界,算是特別年輕,更有不少念完大學才來做工的夥伴。

▼帶著信念一同踏入工業界的夥伴,有室內設計師,也有在教育文化、社群媒體努力的人們。


什木工地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moothworksite
木工阿彥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arpenter.yen
什木工地ig:@smooth_worksite
木工阿彥ig:@carpenter_yen
Youtube頻道:木工阿彥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