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間】長虹講座教授專文分享2:台灣城市要有台灣城市的性格

2024.7
文、圖 / 陳彥仲 都市計劃學系 特聘教授、第一屆成功大學「長虹講座教授」

▼2023年受邀參「加亞洲不動產學會」(AsRES)及「世界華人不動產學會」(GCREC)之未來城市論壇,香港



     
延續上篇《長虹講座教授專文分享 找回純淨水,實踐潔淨水永續》精彩內容,另一位獲選第一屆長虹講座教授的陳彥仲教授是都市計畫領域的專家,也是成大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曾擔任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2019-2023)及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2007~2010)。曾獲得2004年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計劃獎狀(學術類)以及2021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專業獎章(學術貢獻獎),致力於未來綠智能在都市住宅的應用,以促進城市發展及永續為使命,其研究成果與精神值得表揚;本篇特別邀請到陳教授,為我們分享關於台灣都市計畫的二三事,讓我們更認識都市計畫的意涵,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多元文化中的都市性格
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放慢腳步,慢慢觀察生活周遭的建築物、綠地、公園、車流、空間、廣場以及在上面活動的「人」,你就會體會到都市規劃(Urban Planning)的重要性。
美國小說家馬克 賀平(Mark Helprin)曾經寫道: 「一個平靜的城市,有完整的法規,優美的建築,及乾淨的街道,比較像是給一群服從性很高的笨呆子所居住的場所;反而,無秩序才是城市必然存在的現象。」 簡單地解讀這句話,都市是活的,而且是每天都在演變,道理很簡單,因為在都市裡生活的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各有思想、各有偏好、各有自己的個性;有些人溫和,有些人急性;有些人偏好獨處,有些人偏好熱鬧。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也會出現不同的選擇結果,比如說,明明出門前,想去吃個排骨飯,走出巷口,看到牛肉麵店就莫名其妙地走進去了。這就是一種隨機的變異,不確定性,也是人之常情!不需要理由,只要不影響到他人,有甚麼不可以!把這個現象延伸擴大到一個社群,只要這個社群的共同決定,不影響到其他社群,就必須給予尊重。

      因而,不同人群所組成的社區乃至於都市,就有不同的都市性格(我稱之為urbanity)!台灣的都市各有其都市性格,有些是古都,有些是山城,有些是漁村,有些是大都會。雖然,在美國、日本也有古都、山城、漁村、大都會,但是都不是台灣的城市,也就是城市文化背景不同。千萬不要期待把美國的高樓社區複製到台灣,或是把歐洲的咖啡街人行步道複製到台灣,台灣就會像美國,或是像歐洲街道。台灣就是台灣!融合了漢人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原住民文化,乃至早期荷蘭與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紋理,遺留在我們祖父母、父母所承傳給我們的生活習慣、語言與建築空間之中。現在更有新住民的文化融入,更加深了台灣都市的獨特性格,應該是我們共同的福氣!

都市規劃的困難與挑戰
      在電影裡,常見的都市開發情節大多是負面的。例如,在《雞排英雄》一片中,因為開發商與政治人物「官商勾結」,強徵夜市攤販謀生的土地,而發展成為夜市的生存保衛戰。這種衝突情節,在都市乃至鄉村發展歷程中屢見不鮮,無論是公園、道路、綠地的徵收、古蹟保存、都市更新(含危老都更)、大巨蛋建設以及北投士林科學園區開發案等等,幾乎每一個開發項目都會引發衝突。

      都市規劃的本意在於提升都市生活的公共利益,但卻變成到處都是衝突。不僅有價值觀的分歧,還涉及利益的碰撞,如何處理並化解衝突,進而制定出可推動的共識方案,實際上比原本的開發規劃更難。而所達成的共識方案,往往不是最佳方案(the best),而是可行方案(the feasible)。正因如此,我們常說,溝通與妥協則是都市規劃的核心哲學。

▼2023年台日韓越都市計畫國際會議(ICAPPS), 越南(峴港建築大學)


參與式規劃:達成都市空間的共識
      都市,是不同群體的組成與集聚,會有衝突是必然的。一旦發生衝突,就要協調。假如居民對都市建築安全、公共空間的舒適、安全與衛生達成共識時,就可以利用這些共識來進行空間規劃以及使用規劃,這也就是當前最流行的「參與式規劃」的理念。都市規劃未必能滿足每一位都市人的需求,而是反映都市居民對多元選擇與美好生活的創新過程。都市規劃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

      如何溝通?理性溝通與空間科學數據是都市規劃過程中達成妥協的關鍵要件。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和2024年的「0403花蓮地震」,是近年來兩個超過7級的強震,受災的不只是電影裡「官商勾結」的壞蛋,還有普通老百姓,不論年齡、性別、宗教,都一起遭殃。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災難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因此,透過地理資訊的科學觀察與調研,繪製災害(潛勢)地圖,並根據這些資訊以劃設限制災害潛勢地區的開發強度、加強耐震結構、規劃防災計畫,以及提升防災救災的生活意識,這是都市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是否能理性面對,共同商議合宜的空間規劃?說起來容易,但如何找到共識,達成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實在是一門大學問。如果每個人都能理性面對問題,台灣今日就無不會有那麼多抗爭了!這最終還是人的問題。

▼「921大地震」(1999)竹山鎮受災狀況示意圖 (陳彥仲研究室提供)


未來展望,持續創造都市繁榮
      都市規劃不只是規劃都市建設的空間,更是在解決「人」與「活動」的空間配置問題。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更應該具備包容性的思維。政府(各層級、各部門)、人民(各族群)以及都市規劃師、開發商必須共同努力,才能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個人有幸獲得長虹教育基金會所設置的成功大學「長虹講座教授」的殊榮,成為第一屆(2022年)的獲獎者,備感榮幸! 深刻感受到長虹公司創辦人李文造董事長與基金會的用心。同時,我也對李董事長的個人特質-誠信與純樸,深感佩服,在這樣的激勵下,我將恪遵該講座設置的宗旨,持續推動與都市及國家建設相關的公共事務,並推廣於國際之學術交流活動。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