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數位學習為每個學習者 搭建成長之路

2025.4
文、圖/林蕙蕿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對外關係經理

▼松吉才仁,一位想成為建築師的少年


從志工行到教育路:尋找更長遠的改變
      高三,公民課本上標示著擁有行為能力的18歲–這不僅意味著依法行使權利、承擔義務,更象徵著選擇如何擁抱世界的自由。於是,我前往中國五線城鎮的孤兒學校,擔任教育志工。這是一趟「標準」的志工行,志工負責教授課程、設計活動、發放物資,最終帶著滿足的心離開;而學校與孩子們則接受志工帶來的變化,再靜靜等待下一批志工的到來。如同那記憶猶新的課間小插曲,班上的孩子告訴我,這已經是他第三次遇到志工團隊,也是他第三次在自畫像活動中寫下自己的夢想——「松吉才仁,我家的房子在 2010 年玉樹地震時倒了,所以我想當一名建築師,蓋很多堅固的房子」。返台後,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打破這樣薛西佛斯式的志工輪迴?讓改變不再只是短暫的火花,而是能夠真正延續、扎根的希望?

      這些思辨促使我踏上教育之路,歷經四年師資培育後順利考取國家教師證,並進入新竹市關埔國小擔任低年級的實習老師。關埔國小由黃聲遠建築師領導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校舍仿丘陵地形,保留了寬廣的學生活動空間;獨特的「零距離溜滑梯」取代部分樓梯,讓孩子們一下課便能順勢滑向一樓,直奔戶外探索。在充滿開放感的環境中學習,孩子們不斷地透過「十萬個為什麼」以及感官探索建築與空間,例如班上的恐龍小達人提問:「老師,學校的草皮中廊會比恐龍還長嗎?最長的恐龍可能超過十公尺哦!」這個好奇引起了全班的熱烈迴響,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該如何回答這個數學難題。最終,大家決定用最貼近自己的測量尺度-「身高」來計算草皮中廊的長度,孩子們一個接著一個躺在草坪上,直到串起大大的草坪。接著我們回到教室,記錄每個人的身高,再透過簡單的加法運算,合力計算出草皮中廊的長度。在這些我與孩子、建築對話的過程中,我時不時想起那位立志成為建築師的玉樹少年:松吉才仁現在幾歲了呢?如果是松吉才仁,一定也會很開心地加入「草皮中廊測量小隊」吧?

▼孩子組成草皮中廊測量小隊,用身體測量草皮長度


數位與科技能否讓教育不再受限?
      2020 年,我順利結束教師實習,也迎來了新冠肺炎疫情高峰。疫情嚴峻之時,許多學校被迫關閉、實體課程中斷,學生因此失去正常學習的機會,城鄉資源差距愈發明顯,教育不均的問題被放大。部分學校能迅速轉向線上教學,讓學生維持學習進度,但對於資源不足的學校與家庭來說,網路設備的缺乏、數位學習經驗的不足,甚至家長無法在家輔導孩子,讓他們在這場教育轉型中被遠遠拋下。疫情迫使全球教育體系迅速轉向數位學習,也讓我看見數位教育的價值,因此我積極的思考與尋找解方: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該如何透過數位實踐教育平權?讓那些曾經遇見的孩子,不再只是短暫接受志工的幫助,而是透過數位學習,探索更多選擇,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不久後,我很榮幸地加入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均一),與基金會夥伴攜手推動「讓每一位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願景。均一平台作為一個免費的線上學習平台,致力於提供國小至高中的優質學習內容。截至 2025 年,均一平台已累積超過 40,000 部學習影片與 100,000 道互動式習題,確保知識的獲取不再受限於地域與環境。免費的數位平台與線上資源,嘗試弭平因「經濟不利」、「地理不利」所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均,但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每間教室裡都可能存在需要額外支持的角落。教育機會不均不僅僅是地理、社經地位上的差距,更體現在學習程度落後的孩子身上,使他們在同一間教室裡成為隱形的弱勢。根據台灣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公布的 2024 年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在 2024 年,分別有 29% 的考生在英文科、26% 的考生在數學科獲得 C 等級,代表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在這兩個科目「未達基本學力」。然而,這群學習上需要更多協助的學生,卻往往比一般或資賦優異的學生獲得更少的資源與關注。當「學不會」成為日常,學習便逐漸轉變為壓力與挫折,最終讓這些孩子選擇悄悄地從學習中退場。面對這樣的學習落差,均一希望透過線上學習平台,溫暖的接住所有學習者與教學者。因此均一除了提供免費學習資源,更與現場教師共創多版本、不同難易度的影片與講義,希望每位孩子,無論起點如何,都能依照自己的步調安心學習,不再因無法跟上課程而感到無助。

      除了關注孩子的基本學力,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邁向「終身學習者」的重要關鍵。根據 2024 年 12 月最新公佈的「 2023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結果指出台灣學生在 44 個參與國中數學與科學學科成就表現不俗,但對於數學、科學的學習態度呈現疏離,感到「不喜歡」、「沒自信」和「認為沒價值」的學生百分比,顯著高於國際平均,且與過往測驗結果相比,比例逐年升高。這顯示出,即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科能力,學習動機與內在價值感的缺乏仍可能影響他們的長期學習發展。為了讓學習不再只是追求成績,平台上也提供多元的素養導向學習資源,如趣味科普動畫、程式設計、藝術與人文等課程。這些豐富的內容不僅幫助學習者跳脫標準化的學習框架,更鼓勵他們探索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讓知識的主導權真正回到孩子手中。而教師與家長的角色也從傳統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與陪伴者,透過適切的支持與引導,為孩子搭建學習的鷹架,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讓學習成為一段充滿自主性與成長動能的旅程。

▼筆者(左2)參與充滿文化與茶香的感恩茶會


從建築教育看見的多元可能性
      在非營利組織推動教育平權的旅程中,我時常有種置身於日本民間傳說《桃太郎》的感覺–沿途結伴,攜手前行,靠著信念與夥伴的力量,共同為每位孩子創造更公平的學習機會。 2024 年末,均一有幸受邀參加長虹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感恩茶會,這場活動選在擁有百年歷史的「萬座曉劇場」舉行。這座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北製糖株式會社」的建築之一,歷經歲月洗禮,如今蛻變為一處創意匯聚之地,承載著歷史與創新的交融,成為人文、藝術與教育相遇的場域。茶會活動結合了曉劇場作品《魚》、糖廍文化園區導覽、傳統大木作工藝與長虹小茶人茶席。長虹教育基金會李文造董事長以自身的成長故事揭開序幕,李如華執行長則以饒富詩意的致詞:「教育與文化,是無形的房子。」串起茶文化、建築與教育,也道出了學習的本質–它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一種形塑世界觀、支撐人生旅途的建構過程。而這座「無形的房子」,也正因為每一位關心教育的夥伴,而變得更加堅實而溫暖。

      2025年,均一攜手長虹教育基金會,推出「建築好好玩」跨域課程專區,匯聚長虹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建築系列影片,帶領孩子探索台灣建築的多元風貌–從原住民與自然共榮共存的風土建築,到日治時期融合多元文化的歷史建築,再到當代建築如何在美學之上融入永續發展與環境共生的理念。課程引導孩子從「看見」到「看懂」台灣建築,進一步激發他們對建築的好奇與想像。有趣的是,這些精緻的動畫不僅為孩子而生,更為大人、為每一位渴望更認識台灣的人,開啟一扇探索的門,感受建築如何承載文化、與環境對話,並為未來築起無限的可能。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