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作品展】到英國學童書插畫

2025.4
文、圖/謝于安 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系、美術設計師、繪本創作者

當城市變成粉色時」作品入圍波隆那插畫展



走上童書插畫的道路
      從小我就覺得恣意地在紙上塗鴉,比玩任何遊戲都令我感到暢快,繪畫對我而言是比說話更能表達自己與抒發情緒的方式。小學三年級時,媽媽固定會到學校旁的行動圖書館借書給我們看,我讀到了幾米廣為人知的作品《向左走,向右走》,開啟了我對繪本的迷戀。

      記得第一次翻閱此書,我就深深地著迷於那浪漫唯美的故事氛圍中。簡短詩意的文字,搭配細膩的插圖及淡雅的水彩色調,描述孤單都會中不斷錯身而過的兩人,最終碰面相愛的故事。這本書和我過去看過的兒童讀物無論題材和用色都不同,因此深深打動我,也使我第一次體悟到,原來繪本也可以是大人們能夠細細品味的藝術品。之後我開始模仿幾米創作,明明只是個小學生,硬要畫些憂鬱的插圖配上矯情的文字,畫了好多現在自己都不忍直視的圖。但如今想想,那算是我開始圖文創作的起點吧!

▼從小就畫畫本不離身


英國與台灣藝術教育的差異
      大學畢業後我一邊在兒童畫畫班打工,一邊兼職畫壁畫,同時接些零星的設計案。持續了兩年多後,我申請上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研究所。

      來到英國後,立馬能感受到不同國家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在台灣的學習經驗中,學生們總專注於做出「完美」的成品以換取高分,但在英國,老師更著重學生在計劃執行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自我檢討並修正」及「媒材實驗」等能力。創作過程中的速寫本、草圖、分鏡圖、色彩實驗等材料,都包含在期末評分的範圍中。老師期望透過這些材料看到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路徑,如何透過實驗與修正慢慢達到最終的作品呈現。這樣的教學模式教會我不要害怕犯錯,不要期望一步登天。所有失誤都是必然且有價值的,透過一次一次從失敗中學習,我們才得以進步。

      另外,過去我一直認為老師對學生是上對下的關係,來到英國後我才知道,學生不需一昧服從老師的建議。老師以個人專業提供學生作品上的反饋,但學生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去決定作品進行的方向,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像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總結來說,英國老師想教給學生的,不是如何做出技法滿分的「完美」作品,而是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左圖:旅行時到處席地而畫;右圖:用肖像畫換得的騎駱駝


以圖會友,帶著畫筆去旅行
      研究所最重要的一門課,就是「Observational drawing觀察繪畫」。每堂課會由不同老師帶學生到公園、博物館、植物園等地速寫,同時帶入構圖、色彩、人物肢體等練習主題。這堂課算是入學第一場洗禮,將過去既定的不良繪圖習慣砍掉,真正打開雙眼去觀察世界。雖是入學第一堂課,當時建立起的速寫習慣一直陪伴我到現在。

      留學期間幾次獨旅歐洲,速寫本與我走過大街小巷,除紀錄旅途外,也為我帶來許多意外邂逅。2023年夏天抱持著對伊斯蘭的興趣,我決定走訪人口80%為穆斯林的土耳其。行前一位朋友警告「你要一個人去土耳其!?那你要很小心耶,他們是回教國家!」然而這段旅程成為我一輩子都不會厭倦訴說的美好故事。

      有一天我在清真寺速寫,旁邊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太太與我搭話,他看了我的插畫後也分享她的園藝作品。聊了一陣後,我繼續低頭畫圖,餘光瞄到她一直在背包裡翻找東西。過了一會,他對我說「不好意思身邊沒什麼東西,這個卡套送你做紀念!」她一邊笑著說一邊清空自己在卡套裡的東西。我急忙婉拒,因為那是她正在使用的物品呀!怎麼就這樣送給一個素昧平生的遊客!

      但是他堅持要我收下,說希望給我一個小禮做紀念,以後看到這物品可以想到她。我瞬間被暖哭了,覺得從來沒感受過那麼真摯、純粹的善意。

▼透過速寫認識了許多人


      速寫為我的土國之旅開啟許多意想不到的體驗。我坐在路邊速寫時,遇過一對開車經過的夫妻搖下車窗向我遞了一疊紙,他說他是賣紙的,看到我在速寫,想贊助我紙張;一個陶藝店老闆邀請我去他的店幫他畫一個杯子,畫完後他也回送他的自製陶杯作紀念;還有一位禮品店老闆娘問我是否能幫她畫張肖像,畫完後店內員工和客人也紛紛排隊想畫。因為我堅持不收錢,他們便送我商店裡的咖啡罐、相框做回饋,最後還讓我免費騎駱駝!這趟旅程有太多有趣的際遇,向來喜歡一個人低著頭畫畫而不喜歡社交的我,現在反而靠畫圖結了許多良緣。
旅行速寫的習慣也幫助我收集靈感及紮實手繪技術。我一系列取材自巴黎旅行速寫的創作,入圍2025波隆那插畫展決選;也很榮幸收到旅遊雜誌邀請,每個月以速寫圖文發表專欄。這些寶貴的機會讓我的創作透過不同管道被看見,我的畫筆就像是我的登山杖,帶我走得更高更遠。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速寫


畫圖以外-從幼兒園觀察台英文化差異
      英國研究所的暑假有五個月之久,我趁著這段時間去幼兒園做助教。過去我有兒童畫畫班教學經驗,所以在求職網上看到相關的職缺時便想嘗試,也想藉機觀察英國人對孩童的教養方式。

      工作中我觀察到英國人從小建立的價值觀與台灣有諸多不同。英國的老師很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常常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情緒,有些學校一天中會有一個環節是所有孩子坐一圈,一個一個分享自己今天的心情,認識自己的情緒是需要從小練習的。此外,無論是教室裡的書籍或是課程內容,總向孩童灌輸「你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的觀念。

      英國的教育強調認同自身的價值與權益,並尊重彼此差異,而台灣教學上較著重群體生活與遵守規範。我還驚訝的發現,英國孩子不將午餐吃完也沒關係,只要他們覺得自己吃夠了,老師就會尊重學童的想法,讓他們把剩下的食物倒掉。還記得我讀幼稚園時,若沒有把飯吃光,可是不能去遊樂場玩的呢!教育方式的天壤之別,形塑出不同國人的處事態度。

創作及情緒低潮
      在準備畢業展的那半年,我經歷了一段創作及情緒的低潮。那時不知怎麼的,突然一點畫畫的力氣都沒有,變得很容易哭,坐在書桌前面對空白的紙張,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因此作品進度停滯不前。

      有一天我下定決心要到學校圖書館專心畫圖,當天在圖書館埋頭苦畫到半夜兩點,但畫出來的圖我還是不滿意。在筋疲力盡又失落的心情下,我在空無一人的街上騎腳踏車回家,邊騎邊哭。想著自己貸款來到英國卻一事無成,對自己非常失望。騎到一半竟還下起雪來,畫面瞬間變得更加悲壯啊!現在回想起覺得非常搞笑,但我記得當時真像是天要塌下來一般的沮喪。

      心情低落的情況一直到畢業作品交件後,我搬到一個溫馨的房子才好轉。也許是沒了畢展的龐大壓力,加上搬離先前為了省錢而住的狹小無窗的房間,我的心情豁然開朗。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生活環境及壓力對創作者的影響,在缺乏良好生活品質及情緒焦躁下,是很難專注創作的。

      以我的經驗來看,遭遇創作枯竭時暫時放下畫筆,或許是更好的。去戶外走走、看看其他藝術家的展覽、與朋友聊聊,可以的話換個環境去旅行幾天,將自己歸零,讓靈感重新注入。 

▼充滿回憶的英國小窩


推薦繪本及啟發
      在我眾多喜愛的繪本中,Sydney Smith 的 I Talk Like A River 在我心中有重要地位。本書透過第一人稱視角,呈現口吃帶來的焦慮與沮喪。故事啟發讀者從自身看似不完美的條件中看見美麗與力量,讓我感受到圖文強大的撫慰及感染力。

      作家 Marguerite McLaren 及插畫家 Hayley Wells 的 When I'm Gone 是我在英國出版社參與導師計劃時,童書設計師推薦給我的作品。罹癌媽媽寫給兩個女兒的叮嚀,簡單的文字流露出真摯又單純的愛,讓人領悟生命的珍貴美好,每看必哭。

      童書大師 Beatrice Alemagna 的 A Lion in Paris 是高中時插畫選修課老師介紹的作品。第一次在課堂上看見這麼美麗特殊的混合媒材插畫,令我大開眼界,當下就深深被吸引。在這裡想特別感謝當時新店高中讓學生適性發展的校風,開設多樣化的選修課讓學生接觸學科外不同領域,發掘更多職涯可能性。

▼到2024波隆那書展參展


給想走童書插畫者的建議
      持續全心全意做熱愛的事,即便走得慢或繞路也沒關係。英國碩班也有中老年學員或有孩子的母親,讓我體會到實踐理想跟年紀或角色沒關係,只要方向堅定就會不斷前進。

      當個感性的人。多觀察多感受,將見聞與情感用畫筆表達。我覺得能擁有「感受情感」與「與人共情」的能力,是上天給創作者的最珍貴禮物。

      練習觀察繪畫。訓練自己的觀察力並透過大量手繪形塑風格,從生活及街頭找靈感。用談戀愛的心情畫圖吧!找到自己熱愛的主題與創作方式,享受創作才能做出也令他人怦然心動的作品。

◆ 延伸推薦
IG: ann_ann_illustration
謝于安作品集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