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文/長虹教育基金會秘書長 吳台琪圖/基金會、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台灣現代建築學會、楊駿、劉惠芳、林瑋婷▼波爾多的皮埃爾橋,是加龍河上第一座橋 波爾多因加龍河流過此地的形狀像一眉彎月,又稱為月亮港,隨著港口而繁榮,2007年波爾多市中心老城區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是葡萄酒知名產區、可麗露的故鄉外,事實上,這個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小鎮,在建築教育及展覽,更有著國際知名的「波爾多建築中心」。 2025年7月初,基金會參與了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主辦的「主題式國際博物館專業提升訓練計畫」,首次主題「兒童建築教育及策展」正是長虹教育基金會一直在做的核心項目,我與另外15個單位共同前往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進行為期一周的學習觀摩與交流,深入體驗法國的兒童建築教育,並實地走訪波爾多的古典與現代。▼波爾多建築中心在Entrepot Laine古蹟中,右-總策展蔡雯雯,左-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蔡孟穎 代理執行長建築+兒童=夢想 波爾多建築中心(Arc en Reve Centre d'Architecture)位在加龍河畔的古蹟中,法語的Arc是建築(architecture)、En是兒童(enfant)、Reve代表夢想,中心自1981年成立以來一直懷抱「建築遇到兒童就是一個夢想」的初衷,一開始從兒童的建築互動實驗開始,漸漸發展到公共參與,堅定地把建築普及到大眾,讓空間成為教育的一環。 波爾多建築中心2000年與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等策展團隊,為了探討千禧年全球都市化現象,舉辦「突變Mutations」大型國際展覽,之後出版同名專書,讓波爾多建築中心揚名國際。 2002年起,多位建築大師獲普立茲克建築獎前已在中心舉辦過個人展,包括坂茂(Shigeru Ban)、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ebedo Francis Kere)等,台灣田中央工作群及黃聲遠建築師也於此辦過國際巡迴展。波爾多建築中心始終以非營利組織的平台角色,匯聚國際建築作品,透過教育、展覽、出版等多元及實驗性的交流方式,深刻傳達「建築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40年淬鍊出的經典兒童建築工作坊 此次交流學習,波爾多建築中心總策展-蔡雯雯及兒童教育組長-莎拉 莫尼耶(Sara Meunier)精心規劃了5個經典兒童建築工作坊,包括「結構與物體」、「膨脹結構」、「建築與設計物品法庭」、「房子遊戲」與「間隙工作坊」,是與兒童共享感性的空間體驗。▼古蹟與簡約木構交織出空間之美▼左-兒童教育組長 莎拉帶領結構與物體工作坊結構與物體:這個工作坊將使我們能夠理解建築的所有層面。 -波爾多建築中心 「結構與物體工作坊」用簡單的材料-木條,木條兩端漆上紅色,標出結構穩定的位置,兒童教育組長-莎拉引領我們操作從線、面、三角、四邊形等結構,感受從平面到立體,還有我們與結構、空間的關係。大家要集思廣益用繩子結合限定數量的木條,做出容納1個人到所有人的木構,一起完成並走入被古蹟包圍的兩層樓高木構,木構的簡約在歷史建物中交織出空間靜謐的美。基金會也有類似的木條工作坊-綁綁屋,不同之處是帶領上的差異及基金會運用橡皮筋的特殊力學綁紮方式,我自己滿心期待未來推出綁綁屋的台法融合版,讓大家親身體驗。▼膨脹的黑色怪物下有什麼呢▼進入薄膜內的星空秘密空間膨脹結構:它提供了對空間、內部和外部的第一次敏感體驗。是一種掌握建築多維度的遊戲方式。 -波爾多建築中心 「膨脹結構工作坊」是非常有趣的充氣裝置遊戲,將常見的黑色聚乙烯薄膜變身空間體驗,一開始不會發現它的存在,甚至還有小朋友以為它是被丟在旁邊的垃圾袋。莎拉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從平面、踏上平面,再用充氣機將薄膜打氣,這是我們最期待的時刻,薄膜漸漸膨脹成一個超大的黑色怪物,一起蹲進薄膜下,最後20多個大人鑽入神秘薄膜中央,第一眼,看見滿天星斗,驚呼連連,莎拉說:這是多年來留下的許多小破洞,並沒有去修補,這是許多孩子遊戲累積出來的意外星空。中心為怕黑的孩子,特地在中央黏合一條細長的半透明薄膜,透著微光,就不怕了,還更好玩。▼擺脫主觀想法為指定建物辯護建築與設計物品法庭:從了解作品(設計或建築)開始,在初步檢視檔案之後,要求各團隊在議程上表達專案的正面與反面觀點,並據理力爭。這是一項品味與批判性思考的練習。 -波爾多建築中心 這是大家最忐忑的工作坊,辯論讓人壓力陡升,但實際上只是角色扮演,各組被指定物件-建築物或椅子、指定立場-正方或反方,當下必須拋開自己的主觀意見,超越喜歡或不喜歡,依照提供的物件檔案資料及引導項目,提出客觀論述,在場所有人都必須投票支持某一方。對我而言,是一個嶄新的體驗,破除自己的思考桎梏,練習舒適圈以外的多樣思維,是值得多加推廣的工作坊。 而接下來的2個工作坊,建築中心讓孩子去發現:建築、生活方式從來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與我們周遭人事物息息相關。房子遊戲:目的是幫助兒童和青少年發現,建造房屋不只是獨立行為,它必然涉及與土地和鄰里問題,及建造關係的遊戲。-波爾多建築中心 「房子遊戲工作坊」邀請大家共創地域。讓大家思考何謂「城市」,再觀察眼前地板上隨意黏貼的橘線,這線條可以是河、道路或山稜線,沒有定義,大家依序拿著木頭小房子隨興放地上,藉由每個人的行動,慢慢形成城鎮風貌,道路及空間運用就發展起來。下一階段,由莎拉指派秘密任務:各組在限定但不同大小區域裡,分別建造「高」或「低」建築。透過這個遊戲,看見不同思考及創造方式造就迥異的城市面貌,居住品質也截然不同,最後分享全球城市照片,將遊戲與真實世界連結起來,更深刻理解因蓋房子而擴張土地後,幾乎不可能再回復環境原貌,是一個趣味又兼具思考深意的工作坊。▼每個人都是形塑城鎮風貌的推手間隙工作坊:它展示了建築如何同時回應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波爾多建築中心「間隙工作坊」分為4組基地,各組一箱鐵件作為地板跟牆壁材料,有大小不一的開口,同時發給一張共居成員的圖像,試想成為建築師如何製作建築模型為共居成員規劃生活需求。下一步,再將兩組建築整合在一個基地上,思考創造出最適合兩組共居者的建築及空間,最終也通過分享全球各地建築,來回應工作坊的內容。▼化身建築師為共居者打造建築模型 波爾多建築中心無私帶領5個兒童建築教育工作坊的全面體驗,包括探索材料與結構,上下內外遊戲空間,打開客觀之眼看待建築及物品,親手發展眼前的城鎮,並投入對居住空間的規劃,莎拉也分享她的觀察:從這次工作坊成果中發現,台灣文化很著重整體公共空間的關照。這些寶貴的學習交流,都將成為基金會未來推出兒童建築教育的參考與養分。下一期,我將帶大家走讀波爾多的建築經典作品及月亮港的法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