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間】長虹青年傑出學者專文分享1 :工程解決問題,教育陪人走過問題

2025.10

文、圖/ 林冠中

▼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SCD)跟曾經大學專題學生敘舊

土木,是一場與現實連結的選擇
     老實說,我當初會讀土木科,並不是因為有什麼遠大的志向,而是單純「分數到了」。那時候我只想離開原本的小城鎮,到大城市去念書看看。但我也很清楚,自己在國中的國文、歷史、化學都不是太拿手,反而在計算和空間概念這類比較具體的東西上比較擅長。

      高職剛開始,我對土木其實沒什麼概念。進到科裡之後,才慢慢接觸到測量、繪圖、製圖、砌磚、水泥、結構圖解……,這些課雖然實作多、很扎實,但也不容易。在這過程中,我開始發現自己竟然喜歡「力學」這件事。從一個原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竟然在土木科找到了某種自信。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件很關鍵的事。

      我也因為表現不錯,被推薦參加全國技藝競賽,選測量這個項目全力練習並獲獎,也考到證照。這時我才意識到:土木其實不只是動手做,它背後有邏輯、有判斷、有對現實條件的深度思考。它不是照圖施工而已,而是一種工程語言,一種試圖用數學、力學、實作能力去和世界對話的方式。

      畢業後,我透過技優保送進入台灣科技大學不分系就讀。當時有許多選擇,但我依然選擇了「營建系」,因為我知道自己對力學有興趣,也希望能把在高職累積的實作經驗,結合進一步的理論與系統性訓練。

      在台科大的四年,對我來說是一段重要的轉型期。從重技能、重操作的訓練,進入一個更強調理論推導與抽象思維的大學體系,確實需要適應。一開始,我也遇到很多不習慣,講義看不懂、課堂推導太快、分析方法與過去學的很不一樣。但也正因為這樣,我開始主動調整學習方式,把自己熟悉的實務知識和新的分析邏輯試著整合起來,也一步步為申請研究所打下基礎。

▼求學時期與楊永斌老師及師母合影

      後來,我推甄台大土木研究所結構組,師從楊永斌教授。他是一位對學術要求極為嚴謹的老師,尤其重視推導過程的邏輯與定義的精確。在他的引導下,我開始接觸真正的學術研究,不只是「把東西算對」,而是要問:「這個模型合理嗎?這個方法在哪些條件下會失效?我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解法?」

      從技職體系、高等教育到研究訓練,這段一路走來的歷程讓我真正看見了土木工程的廣度與深度。原來它不只是做設計圖、跑施工現場,更能觸及結構模擬、災害預測、數值方法甚至材料創新等前沿議題。我也在那段時間開始思考:我是不是能走上學術這條路?我能不能不只是當一位工程實作者,而是成為推動這個領域向前的人?

留學,是把眼界打開的起點
      剛到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Penn State) 念博士的時候,我的英文其實還算可以,畢竟已經準備過托福和學術申請。但一坐進教室,第一堂課就讓我清楚意識到,光是「考得過英文」跟「聽懂學術英文」是兩回事。老師講得快,帶著不同的腔調,而且很多術語和文化參照是我第一次遇到。那種挫敗感就像是,原本你以為自己在游泳,結果發現自己其實連漂浮都不太會。

      那段時間,我過得很密集也很充實。為了聽懂每一堂課,我會錄音下來,課後一遍又一遍地聽,筆記裡密密麻麻全是單字、公式和推導過程。原本寫程式只是為了讓模型跑起來,後來變成一種修行,為了除錯常常搞到半夜。那段期間,我逐漸從「能不能畢業」的焦慮感,轉換為「我能不能把這個方法改得更好」、「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別的解法」的思考模式。

      除了學術之外,留學也改變了我對「教學」的看法。在美國,學生提問非常直接,有時候甚至會挑戰老師的論點。課堂上的角色不只是「老師教、學生聽」,而是「一起討論、一起驗證」。我印象最深的是助教的工作,不只要批作業,還要開 office hour、改報告、甚至代課。當我第一次站上講台講課時,我意識到:「原來教學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一場和學生共同思考的旅程。」

      這些經驗回過頭來,也影響了我後來回到成大後的教學風格。我知道學生怕數學、怕推導、怕聽不懂英文,我就設計教材時更貼近他們的節奏;我也知道提問對學習很重要,就努力營造一個他們敢開口、敢錯、敢改的教室環境。

▼完成美國博士班畢業照

▼美國擔任助教教學鋼筋混凝土課程


回到成大,陪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博士畢業後,我選擇回到台灣,加入成大土木系任教。很多人對學術工作可能會有既定印象,認為就是做研究、發paper、跑計畫,但對我來說,真正讓我投入最深、感受最強烈的,其實是教學與帶學生。
我從最基礎的課程教起:材料力學、工程數學。這些課學生一開始都怕得要命,尤其是那些需要推導公式、畫力圖的部分。有人一聽到偏微分方程就頭痛,有人覺得自己數學底子不夠。

      這時候我會退一步,從他們熟悉的概念講起,從高中物理開始接軌,再把抽象的數學慢慢翻譯成「工程語言」。除了專業內容,我更希望學生能提早思考自己的定位。因此我在課堂上設計一個特別作業,讓學生去查找土木系畢業後有哪些工作路線,從設計公司、施工單位、顧問公司,到考公職或升學,通通都要列出來,再搭配自己的興趣做分析。這不是考試內容,但我覺得比考試更重要。很多學生寫完作業之後才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對結構模擬很有興趣、原來大地工程也蠻酷的、原來我可以考技師甚至創業。

      我也很在意教學現場的氣氛。在雙語教學政策下,我嘗試推行「七成英文、三成中文」的教學方式。剛開始學生很緊張,但我會用簡單明確的英文說明原理,再用中文補充觀念,慢慢讓他們進入狀況。過一陣子,有的學生開始願意問問題、甚至能寫出英文摘要,那種轉變讓我非常感動。

      在研究室帶學生時,我會依照每個人的背景安排基礎訓練。有些學生剛開始寫程式會有壓力,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研究」,但我會陪他們一步一步排除錯誤(debug)、跑出結果,讓他們在過程中重建信心。當他們第一次成功模擬出結果,或是第一次在研討會發表時臉上的笑容,那就是我當老師最開心的時刻。

▼與研究室學生協辦ACMT會議

獲獎後,希望幫助更多願意讀書的孩子
      獲得「長虹青年傑出學者」的肯定,我感到非常榮幸,但更覺得這是一種責任。因為我知道,在我們的教學現場,有很多學生是很努力、也很有潛力的,但他們可能因為家庭經濟或背景因素,始終不太敢向前跨一步。

     我自己帶過幾位學生,成績不錯、動手能力也強,但卻常常為了生活費擔心,甚至曾經考慮休學打工。這些情況讓我很有感。我開始思考:除了給他們學術上的訓練,我還能幫什麼?

      未來我希望能建立一個「支持型的學習環境」,不只是研究室,而是整個教學體系的一部分。我希望能串聯一些校內資源,讓學生可以申請短期獎助學金,或安排彈性的助理工作,讓他們能在經濟不那麼焦慮的情況下好好學習。我也想主動尋找與產業的合作機會,安排學生在暑假參與專案實作,讓他們不只學知識,更能建立職場連結。

▼成大附工(原台南高工)土木科參訪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訂閱電子報,打造幸福生活,分享生活美學資訊
歡迎加入 LINE 官方帳號(搜尋『長虹教育基金會』 / ID:@ch.kids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