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之眼】介於威尼斯與台灣之間 關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25.10

文、圖/薛丞倫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系主任

▼光明燈裝置組合成台灣形狀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展覽之一, 2025年第19屆主策展人Carlo Ratti提出「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給各國團隊來回應這個被自然災害、野火、洪水與社會動盪所標誌的時代。建築是一個應該向自然、科技與彼此學習的組織與過程。雙年展不只展示建築師的作品,更將建築視為媒介,提議以新的包容人群集體的智慧形式,跨國地推進一種超越國家館、國族敘事,更具流動性、交流討論、與實驗性的建築知識。

      成大建築系2024年九月參加競圖提案,爭取台灣館的策展,最初即一致同意最能吸引國際目光的主題,大概非「台積電」莫屬。TSMC、晶片與「科技島」已成為當前台灣的代名詞,甚至演變為一種信仰,它帶動區域開發,創造高薪與股價奇蹟,疫情期間更成為疫苗交換的籌碼,在充滿敵意的霸權地緣政治中,是微妙守護了台灣主權的「護國神山」。然而成就這個信仰的背後有著極大的集體代價與權衡:產業鏈空間重組、能源與水資源的消耗、環境與發展的衝突等等迫切的議題都亟需深刻的探問。

從台積電信仰到台灣館[無]信仰
      對台積電、晶片信仰的反思,我們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作為主題,它不是關於宗教的信仰,也不是沒有信仰、非信仰、或是不信仰。加上中括號的 [無],相當於東方哲學「無-有」的辯證,介於「無與有」、 「內與外」、 「上與下」、 「中心與邊陲」…等等「介於之間(in-between)」動態來回的思考架構。台灣社會習慣什麼都可以相信、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信仰,也可以很快地改變所信仰的價值與立場、什麼都不相信,這種高度的轉換與調適能力,展現出一種極大的信仰彈性與流動性。我們認為這種知覺深植於我們獨特的地理與歷史脈絡之中: 面對許多不確定天災、地震、颱風、以及位於西方殖民海上貿易路線之間的戰略位置、殖民政權快速更迭的現實。這種來回之間的韌性智慧,展現在所徵集17 組研究作品與 12 組模型,彼此連結構成一個回應大會主題的intelligens網絡,引領觀眾沉浸於台灣高科技背後的資源與勞力、高速度與非正式日常、地理與彈性、科技島與生態島之間錯綜複雜、多重張力的關係之中,反思台灣價值系統背後所付出的集體的代價,也看見台灣建築豐富的灰色地帶與韌性。

      展出的作品提案大都以臺南作為研究或實踐的場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從大區域的水與陸共生對抗的地景,連結台南街廓內、蘊涵在生活的調適,與日常中正式與非正式之間的灰色地帶,讓我們重新認識台南周遭環境所承載的張力拉扯,擴大到對台灣整體的空間議題。自五月開幕以來,已有多個指標網站例如ArchDaily、日本ADF Web Magazine給了極佳的報導與推薦評語,義大利知名建築雜誌Domus更將台灣館選為今年最吸引人的12個國家展館之一。

▼其中的黑面媽祖來自媽祖廟使用的光明燈


台灣館與威尼斯之間的空間對話
      臺灣無法被承認進入官方展區,20多年來只能以附屬、平行展的形式來參與,長期租賃在聖馬可廣場旁的舊監獄Palazzo delle Prigioni作為一種介於(正式與非正式)之間的參與。監獄旁連接著名地標「嘆息橋」,是死囚走過空橋時對窗外絕美風景的最後一瞥,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標記了永別俗世之前的一種介於(生死)之間的狀態。舊監獄的空間特質,在曾經是世界貿易中心的威尼斯共和國的核心位置,彷彿是當今臺灣在全球化縮影,標記著臺灣(館)這般「介於之間」的角色,在台灣館與威尼斯獨有的地緣與歷史中的對話。我們設計的展場強化「介於之間」的空間感知,上到二樓「漂浮」在歷史建築中的展場,映入眼簾是一扇望向大運河的窗,窗前我們以小階梯的架高平台,對齊嘆息橋上相同的高度與視角,透過鐵窗觀看對岸文藝復興時期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設計的教堂與高塔,一轉身90度向另一側端點是台灣普遍宮廟用來祈福消災的「光明燈」,作為台灣日常信仰面對未知不確定環境的媒介象徵、或是某種交換。七百多個單元,組合成隱含有邊界的台灣形狀,背面則佈滿控制晶片和線路,以互動式的燈光與電子紙,讓高科技的光明燈牆與威尼斯的島嶼歷史產生對話。靠近細看還會發現有二十多尊不一樣的媽祖小雕像,包括幾尊精緻的黑面媽祖,是來自多間真實媽祖廟使用的光明燈、裝置在相對應地理座標的位置。

▼科技島上方磁吸一千多片高科技電子紙標籤

      在鐵窗禁錮陰暗且厚重的歷史建築內,我們還展出另一座「島嶼」,漂浮於威尼斯島之上,一方面我們被禁止碰觸歷史建築的牆面、作固定或是懸吊,一方面凹凸不平的石頭地板有20多公分的不均勻沉陷,之前會製作臨時的架高地板以便有平整的地面來放置展品。不過我們決定以台灣常見的辦桌用金屬桌腳,組成近百根可調整的樁腳,正如同威尼斯下方其實由數以千萬根非常密集的木樁在潟湖中構成城市的基礎。這座「科技島」以台灣常民生活的現成物,支撐由蜂巢紙拉張出的台灣島的地形切片、上方水平的格柵磁吸一千多片高科技電子紙標籤,是台灣幾乎擁有100%專利的科技產品,極輕極薄的科技「磚」對比周邊極厚重、充滿歷史感的疊砌石牆,在展場極低電量負荷的限制下,以極少耗電、高科技、不斷變換圖像的去物質性,體現台灣的科技與世界的流動關係。

     「科技島」電子紙輪播著作品《氣候正義》,彷彿燃燒般的衛星影像呈現臺灣新的都市熱島,搭配日常的敘事文字正提醒以環境正義作為新的觀看視角,科技島像是光明燈前的供桌一般,焚燒的影像啟發我們在科技島與生態島的信仰之間擺盪。

大員與威尼斯,兩個島嶼共和國
      台南舊街廓中巷弄與威尼斯原始島嶼教區的街巷空間極為相似。威尼斯的複雜都市形態並非預設的規劃,而是逐步地演化,介於當時帝國和城邦權力之間的商業島嶼共和國。同樣地,台南數百年來街廓經歷頻繁天災、殖民政權快速更迭、與日常來回調適的過程。從明清有機的街巷,在日治時期都市改正計畫以網格道路,切割出圓環、景觀大道、與現代化的街廓,其外圍由一圈退縮騎樓的街屋所包裹,被交通車道所分隔的都市「島嶼」。

      這種「由外而內」的控制手法,與威尼斯自文藝復興以來「由內而外」,透過廊道、騎樓與橋梁將原本孤立自主的島嶼整合為一體城市的策略剛好相反。台南的騎樓與外立面皮層,包裹並掩藏了荷蘭、明朝與清朝所遺留的建築痕跡與記憶。遊客在台南巷弄中穿行時,常與在地居民的生活交錯碰撞,如同威尼斯群島交織的歷史紋理,總在旅客於島嶼鄰里間迷失方向時得以重現;而在台南的街廓不僅是一種人工島嶼,更是一座放大的集體家屋合院一般:街廓巷弄內深層、有機的空間承載著親密的日常活力與社交,也包含陰涼的區域與和緩微風,並伴隨著蜿蜒起伏於台南古城七丘之間的步道,在現代都市的熱島效應中,維繫著群體內部的居民、乃至於與近年湧入的觀光客之間,提供更永續與共融的可能性。

▼蕃薯崎街廓的操作性模型


      展場內獨立小展間,我們特別建構一座台南舊城區「蕃薯崎」街廓的「操作性的模型」。如同根特祭壇畫(Ghent Altarpiece)每天開闔呈現不同的觀看體驗,模型的每一個主題角落都可以像抽屜一樣拉出、旋轉180度,從內而外反轉推回,讓參觀者能夠同時看到街廓外部的騎樓街道,與隱藏的內部巷弄世界。騎樓翻轉到街廓內部,創造新的穿透連結的廊道,成為威尼斯島嶼

      一般,讓我們得以在台南與威尼斯街廓-島嶼原型之間來回想像,也探索都市韌性如何由介於兩者之間的內部生成。

▼展覽期間啟動一系列的國際論壇

操作式的台灣館

     「操作式」的觀點,讓我們將展場所在環境、展場空間、資訊數據、動態影像、紀錄片、公關媒體等等,都作為整體「可操作」的實體模型,展覽不只是靜態的作品展示,還充滿正式與非正式的論壇、訪談、一場又一場的開幕聚會、館際間互相拜訪導覽、凌晨集結數百人的會議等等動態的社交互動與知識的交流。

      五月開幕之後,七月也舉辦工作坊,二十餘位師生再次前往威尼斯,深入探索潟湖城市、文藝復興建築、雙年展之間的抵抗與調適。學生研究雙年展中各個國家館提出的各種建築智慧,以實驗性提案結合十個威尼斯島嶼街廓,融合與日常交織連結的空間,發掘小尺度、局部、碎片、多孔隙、穿透的空間來進行改造。例如連結廣場與封閉的劇院及背後的運河成為新的劇場島嶼、或是以模組化裝置打開與收納小販的後備儲藏空間,成為新的社區公共節點等等。也作為台灣館的一種「介於之間」的操作延伸,來橋接雙年展與威尼斯島嶼之間的脫離與斷裂。

▼成功大學學生到威尼斯參與工作坊沙龍


      在台灣館與威尼斯之間,我們呈現了策展中多重「介於之間」的狀態。正如在威尼斯或台南的小巷中漫步,我們邀請觀眾在展覽中「迷路」,並在這迷路的過程中重新發現那些如島嶼般自足,卻又彼此連結的提案。這些提案正共同實踐著一種集體智慧:一種透過保有原初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來對抗抽象化、抹除、扁平化及自上而下、線性的規劃邏輯,進而喚回記憶、展現出自下而上的韌性與在地智慧,重新塑造我們對城市的理解。開幕後的幾天,我一直在展場內,除了導覽有建築專業的參觀者,也遇到不少來自義大利當地的居民與長者。他們表達台灣館是他們最喜愛的展覽之一,尤其當我們談到威尼斯與台南之間的相似點時更是感觸尤深。因為威尼斯正如許多義大利城市一樣,也正處在外來文化與在地記憶斷裂衝突的「介於之間」狀態,而對台灣館的展覽有所共鳴。大家普遍感受到當前全球化時代中的「未來」是漂蕩不定,面對「川普2.0」更是強烈。也正是出於島嶼經驗中的危殆與脆弱性,這次台灣館突顯不同於過往「現代性」所懷抱的烏托邦式樂觀與宏大建築願景,我們相信台灣建築存在於高科技、高速度與控制的信仰中,更存在於被忽視的生態、日常、邊緣地帶,以及介於之間的適應,成為關鍵的韌性智慧的參考與啟發。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訂閱電子報,打造幸福生活,分享生活美學資訊
歡迎加入 LINE 官方帳號(搜尋『長虹教育基金會』 / ID:@ch.kids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